首页 > 专业解读 > 正文

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

2024-03-12 19:33:49 | 学子网

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大家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

蒋勋《孤独六讲》:孤独很好,让孤独变得不好,是因为你害怕孤独

文| 大和 沐风

图|来源网络

有时候站在繁华的街道上,看着人来人往,心里会涌现出一种“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”的感觉。

人与人之间那么拥挤,距离靠得那么近,却几乎没有任何视线交集,完全不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。

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孤独,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。但其实这不是孤独,而是寂寞。

寂寞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上。

被誉为“台湾文化教父”的蒋勋先生在他的著作《孤独六讲》中说到:

在《孤独六讲》这本书中,蒋勋先生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 情感 切入孤独,但他要谈的是:

在网络与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,人们内心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却愈发沉重。

以前每天打开报纸、电视消磨时间,现在一部手机就足以占据我们一天睡眠以外的16个小时。

那个沉默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,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。

每时每刻,只要打开手机,热闹滚滚的新闻都会扑面而来,人们跟随着各种媒体的喧哗,急着对事件的人事物指指点点,习惯性地不断发言,同时也习惯没有机会把话说完。

因为只有人在说,而没有人在聆听。

每个人都只是在不断被刺激的情况下,焦急地把想说的话倒出去,根本无暇顾及别人说了什么,更无法安静下来,给点时间与自己的内心谈话。

当往外说得越多的时候,向内面对自己的机会就越少,所以人也就越来越孤独了。

东方国度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比较深远,崇尚中庸之道,歌颂群体文化,排斥特立独行,于是“孤独”成了一种不被理解和认同的缺陷。

然而从小到大,我们却总能在各种热闹的聚会中,感到难以言喻的孤独。

小时候会常常被问到:“学习成绩好吗?”“考试排名第几了?”

长大了就学会彼此嘘寒问暖:“工资多少?”“买什么车?”“买房了吗?”“何时结婚?”“何时二胎?”“妻儿好吗?”

我们在各种打着“关心”旗号的问答下,几乎丧失自己的所有隐私,不诚恳回答都是“不给面子”。

因为大家一方面自己害怕孤独,一方面不允许别人孤独,所以容不下别人的“不透明”或者特立独行。

因此,在群体规则的 社会 里,我们从小就被训练“与众合一”,穿一样的衣服,剪一样的头发,说一样的话,做一样的事情,否则就要受歧视或者惩罚。

前阵子开学,有位高一的女生放学后来找我哭诉,说那天被训导主任记过了,因为她那头“不听话”的头发。

学校要求女学生都要剪统一的齐耳发型,这位女生的发质天生卷曲蓬松,剪这种发型,如果不做特定造型,整个头就会像“炸”过一样。

她家里的条件不太好,做一个头发造型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,所以她一直都是扎头发的造型。

头发和装扮是个人的事,放到群体中,却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事情。

本来在校园中也无可厚非,只是 当群体“求同”过于苛刻,对特立独行做最大压抑时,人性便无法彰显了。

曾生活在华人大家族中的张爱玲说:

“在传统的 社会 里,人是没有隐私的。一大清早不把门打开,就是在做坏事。即使关了门,纸糊的窗户,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。”

所以经历过华人“大同”的生活,也体验过西方 社会 “孤独”的生活之后,张爱玲最后选择了后者,选择“孤独却完整”的自己。

在西方,“孤独”有着不一样的意义。

在各种语系里,孤独是“太阳”或“惟一”的意思,有一种庄子所说的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的意境。

蒋勋先生在书中写道:

人们很容易因为害怕孤独,而拼命往外寻找摆脱孤独的方法,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,或者呼朋引伴大醉一场。

到最后却发现,其实这样更孤独。

因为不能与自己相处的人,也是很难和别人相处的。

一旦与别人相处不来,很容易就会感到空虚,从而更想快点去打破这种“孤独”的状态,如此便陷入一个无解的循环中。

有时候速度与深度是相悖离,跑得越快,孤独越是穷追不舍,人也就一直处在孤独的状态中。

反而慢下来的时候,给点时间和耐心慢慢与自己对话,酝酿出一种类似于“与自己谈恋爱”的 情感 时,就不再感到孤独了。 学子网

因为学会体察自己、爱自己的时候,才真正有能力与别人相处,并且喜爱上别人。

终究,那些我们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,其实都很难简化,恰好相反,它们甚至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、空间和精力去与之对话和相处,从而使它慢慢沉淀下来。

那时候会发现,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那半个缺失的“另一半”,其实在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相符的东西。

如此,我们就将更不感到孤独,甚至有机会觉得生命是圆满的。

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(60分)(1)台湾知名文化人蒋勋在东海大学任教时,有一天,经过学校的草


素履之往
享受最真实的自己。
正如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写的那样:“生活似乎出乎意料地走了一个圆,但生活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,生活会一直向前。”我们不应该圈住自己,禁锢自己,逼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,生活才会一直向前,进入到真实的状态。
明代作家洪应明在《菜根谭》中写道:“岁月本长,而狭者自隘;天地本宽,而鄙者自促;风花雪月本闲,而攘者自冗。”生活中都是美,要想充分享受美丽,只有做回最真实的自己,不忘最初的稚子之气、赤子之心。
美是做最本真的自己。
英国喜剧大王卓别林曾说过:“美有多种形式,阴沟里的玫瑰也是一种美丽。”玫瑰不会因为长在阴沟里而丧失光彩,因为它努力做到了自然。人一生下来是最真实的,没有欲望,没有争斗,没有做作,我们不应该使自己被蒙蔽。也许,撕开自己的面具,你会觉得更自然。台湾知名文化人蒋勋辞去美术系主任的职务只为回来做自己。或许,他的举动会不被理解、不被人认同,但他不会后悔,因为这才是自己。诗人王海桑曾说:“悄悄地做人,像早晨一样白。”不再让谎言、流言牵绊着你前进的步伐,不再让自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夹缝生存,不再让自己逃避,做回自己,享受美丽。
美也是做最自由的自己。
自由不只是一个词语、一个定义,它更是一种精神、一种追求。诗仙李白曾挥毫写道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?”是的,自己的开心永远是最重要的。盐野七生在《罗马人的故事》中谈道:“从我手中获取自由的人,哪怕用剑指着我,我也不后悔。”做自由的自己,不被束缚,你会觉得,生命是如此美丽。同样地,在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,主人公历尽艰辛,才重获自由,他这样说道:“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进笼子的,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。”
美就是做自己,享受真实的自己,自由、自然、自在。想必,木心先生的《素履之往》就是对这最好的诠释。
岁月如水,经年无痕;人生如棋,落子无悔。生命有限,生活会一直向前。所以,请不要让自己遗憾,就这么素履前往,去追求最实的自己。
[点评]作者从三个角度来论述“做回自己”:一是“最真实”,不能圈住自己,禁锢自己,不忘最初的稚子之气、赤子之心;二是“最本真”,没有欲望,没有争斗,没有做作,没有受蒙蔽,活得自然,即使别人不理解,不认同,也不后悔;三是“最自由”,就像鸟儿一样,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。最后,作者由分而合,将三个角度统一在“素履之往”上,结构精致巧妙。论述上,作者先后引用了近十人的名人名言,繁而不杂,多而不乱,很好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,饱读诗书,内容厚实。


试题分析:
这是一篇由两个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(亦称命意作文),形式上与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接轨,理解时需综合理解两则材料,方算扣住题意。两则材料,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:美。第二个材料较为概括:美就是回来做自己。对于这个概括,第一则材料有具体的叙述与描写:辞去美术系主任的职务,“躺在草坪上读书”。由此看来,材料核心指向两个意思(概念):一是美,二是做回自己。所以,材料可作如下立意:美就是回归自我,顺应内心;美就是从尘世的忙碌中解脱出来,做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事;美就是做合乎自己心性的事。
从学生写作来看,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“做回自己”,但对“美”的阐述不是缺乏就是过浅。标题重合度较高,有诗意、有底蕴的较少。学生中较好的标题有:“于尘世中开出一株妙法莲花”、“身畔是俗世,‘自己’是天国”、“淡极始知人生味”、“人生有味是清欢”、“闲看枝头花朵开”、“窗前流水枕边书”、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、“做人要存一点素心”、“啜饮生命的原汁”等。在论述过程中,也有学生能运用一些较有意思的名句,如“莫管牡丹真国色,百合亦可绽清芳”、“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无求品自高”、“此地长眠者,声名水上书”等。就总体而来,学生中的好作文不多,尤其是素材较为缺乏,今后需加强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训练。

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

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

想学习插画建议看《 手绘的奇思妙想: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本 》。书中向你展示了一种在美术馆或博物馆中,在金色的画框中,无法见到的艺术形式。这是一种只要它存在,便需要被欣赏的艺术形式。每个人,当他们翻开这些速写簿,都会将头深埋于其中,被那些速写作品和点滴的记录完全吸引,然后翻至下一页。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无穷的惊喜。这些打开的画纸就像一则故事、一篇日记,甚至是一段生活。每一本速写簿都是生活的缩影。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书册的厚薄程度,将几周、几个月,甚至几年的经历展现在你面前。翻过一张张画纸,你仿佛能看见时光的飞逝,看见其中闪现的创意,看见作者的种种冒险、经验教训、想法、失误以及梦想,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墨迹,在读者面前如花一般盛开。

以上就是学子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,请关注学子网。
与“关于插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?”相关推荐